×

NEWS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口腔健康专家谈|“老掉牙”必然会发生?别被牙周病的误区骗了!

时间:2024-04-12 19:41:23 浏览量: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把掉牙看成衰老的一个标志。但年龄大了掉牙,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吗?还真不是这么回事,针对牙周病的常见误区,本期“口腔健康专家谈”栏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邀请到烟台市口腔医院牙周科副主任邱才卿详细为市民解疑答惑。

  “老掉牙并不正常,很多人都存在认识误区。”邱才卿介绍称,在国际上,人到80岁,拥有20颗可咀嚼的功能牙是口腔健康目标。但第四次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有4颗能行使功能的牙齿。这种显而易见的差距并不是由年龄造成的,罪魁祸首是牙周病。

  邱才卿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每颗牙齿的牙根看成是大树的根,那么牙根周围的牙槽骨就相当于是土壤。牙周组织出现炎症,牙槽骨开始吸收,相当于“土壤松了”,时间久了,“树”就倒了,牙也就掉了。牙周组织为什么会出现炎症?邱才卿进一步解释称,附着在牙齿上的牙结石和滋生的细菌会导致牙龈发炎,时间长了,牙龈跟牙齿之间会出现缝隙,细菌会从缝隙渗透到牙龈下方牙槽骨表面,导致牙槽骨的吸收,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牙根慢慢暴露,牙槽骨持续吸收,最终导致牙齿松动,进而发生“掉牙”。

  让邱才卿感到遗憾的是,老年人口腔卫生意识不强,加上很多人误以为“掉牙”和“牙龈出血”等是老年人牙齿的常态,因此贻误了治疗时机,导致牙周病继续进展,牙列缺损与缺失等口腔疾病高发。

  “其实‘老掉牙’跟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如果患有牙周病,应当积极治疗,防患于未然。”邱才卿告诉记者,掉牙也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在临床上也常见部分年轻群体因牙周病引发牙齿缺失的情况,她建议市民应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天天刷牙,还用洗牙吗?为去除牙齿上的牙石、牙菌斑和色素,起到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效果,很多专业口腔医生都建议市民每半年或一年洗一次牙。

  但定期洗牙是否就能预防和治疗牙周病呢?邱才卿解释说,洗牙的专业名称叫龈上洁治,是每个人都应该定期进行的口腔保健方式。但定期洗牙只是去除牙齿表面看得见的牙结石、细菌和色素等,真正导致牙周病的是藏在牙龈下的牙石、细菌和肉芽组织,这些是无法通过洗牙得到清除的。

  那么得了牙周病,究竟该怎么治疗?“牙周病的治疗因人而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邱才卿介绍说,在洗牙的基础上,进行龈下刮治是最常采用的方式,通过精细的器械去除位于牙龈下牙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减轻牙周组织的炎症,能解决大部分患者的牙周问题。除此之外,重度牙周炎的患者可能还需要通过微创牙周翻瓣技术、牙周再生性手术解决深牙周袋内的炎症和牙槽骨吸收高低不平的现象,或者对符合适应证的牙齿进行松动牙固定等,也能有效解决患者因牙周疾病带来的口腔健康困扰。

  “值得注意的是,松动牙固定需要现场评估,要求牙齿具有较强的固定能力,且以不影响咀嚼和发音,不牺牲其他牙齿的健康为前提。”邱才卿补充道。

  很多人担心洗牙后会出现牙缝变大、牙齿松动,甚至因此抗拒洗牙。市民陈女士就因怕洗牙后牙缝变大,而迟迟不肯做进一步的口腔保健和清洁,以至于口腔问题越拖越久,直到真的出现了牙齿松动才就医。

  这样的情况,在口腔临床诊疗中十分常见。洗牙之后之所以有人会感觉牙缝会变大了,实际上是堆积在牙缝中的牙结石被去除以及牙龈的炎症被部分消除后,牙龈肿胀部分消退,之前被隐匿起来的牙缝随之暴露出来,从而给人一种牙缝变大的误解。

  洗牙之后牙齿敏感究竟是怎么回事?针对市民普遍关注的这一问题,邱才卿也作了详细的解释。她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洗牙后,之前覆盖在牙根的牙结石没了,牙根直接暴露在温度变化较大的口腔环境中,出现冷热敏感的症状。其实,牙根在没有炎症破坏的情况下,应该待在牙龈和牙槽骨中这个温度比较恒定的37℃环境中。“这种情况是短期的,暴露在外的牙根部分会逐渐钙化,同时也可以通过使用脱敏的牙膏来缓解和恢复,大家不必过于担心。”邱才卿补充说。

  邱才卿建议,广大市民朋友不要因为洗牙后短期内对美观的影响和牙齿敏感而排斥洗牙。“当然,如果大家能在牙龈没有萎缩的情况下及时治疗牙周炎,那样效果会更好,基本不会出现明显不适的感觉。”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础。”邱才卿呼吁市民关注口腔健康,从每天刷牙到坚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定期洗牙,以实际行动维护口腔健康。同时,她还建议市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进行肢体碰撞类运动时可以佩戴运动护齿器避免牙齿磕碰受伤。